在巴格達的塵土里,做中伊貿易的”物流擺渡人”
巴格達的八月,熱浪裹著沙塵掠過底格里斯河。我蹲在倉庫門口,用阿拉伯語和搬運工核對最后一箱醫療器械的包裝——紙箱上的阿拉伯文標簽被曬得卷了邊,我得湊近了才能看清上面的”急救包”字樣。手機震動,是國內客戶發來的消息:”手術用的縫合線必須趕在開齋節前送到卡爾巴拉的醫院,能加急嗎?”
我抹了把臉上的汗,看了眼表:上午十點,巴格達的夏季氣溫已經逼近50℃。倉庫外的街道上,軍車鳴笛駛過,路邊的檢查站士兵正用槍托敲打車窗檢查通行證——這是2025年的伊拉克,戰爭留下的傷痕還未完全愈合,但中伊貿易的貨輪早已沿著波斯灣航線,將義烏的小商品、廣東的家電、浙江的建材源源不斷送進這片古老的土地。而我,一個在巴格達扎根七年的伊拉克貨代,早已習慣了在沙塵、檢查站和緊急訂單中,做中伊貿易最可靠的”擺渡人”。
一、生存法則:在”不確定”里找”確定”
2018年我剛入行時,以為貨代就是”訂艙、報關、送貨”的體力活。直到第一次獨立跟進一票貨物:杭州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出口的除顫儀,從上海港裝船,經迪拜中轉到巴士拉港。船到港第三天,我接到港口電話:”貨物被軍方扣留了,說是懷疑里面有問題。”
我急得直冒冷汗,帶著翻譯沖進巴士拉港務局。在悶熱的辦公室里,工作人員指著除顫儀的英文說明書說:”這個設備的電池容量標注不符合伊拉克工業標準,必須重新檢測。”原來,伊拉克戰后重建對進口商品的技術標準極為嚴格,尤其是醫療設備,除了常規的海關文件,還需要提供伊拉克標準局(COSQC)的認證——而國內廠家根本不知道這個要求。
那天我在港口守了整整48小時:找第三方檢測機構加急出報告,聯系廠家遠程修改說明書,甚至托了在工業部工作的朋友幫忙疏通關系。當貨物終于放行時,杭州的客戶發來消息:”以為肯定要違約了,沒想到你們比我們還懂伊拉克的規矩。”
這次經歷讓我明白:在伊拉克做貨代,光懂海運規則沒用,你得是”半個政策專家+半個本地通”。現在的我,抽屜里常年備著三本手冊:一本是伊拉克海關最新版《進口商品限制清單》(每年更新三次),一本是各省份檢查站的”潛規則”(比如迪亞拉省的檢查站討厭紅色包裝,薩拉赫丁省對木質托盤消毒要求更嚴),還有一本記滿了當地供應商、翻譯、司機的聯系方式——這些人脈,是我在一次次”救火”中攢下的最寶貴資產。
二、信任密碼:比運費更貴的”安全感”
去年春天,我接了一票特殊的貨物:北京一家工程公司出口的10臺挖掘機,要送到摩蘇爾重建工地。客戶明確要求”門到門”,但摩蘇爾剛從極端組織控制下解放不久,沿途的安全風險極高。
我花了三天時間做路線規劃:從巴士拉港出發,走陸路經瓦西特省到巴格達,再轉北線到摩蘇爾。但北線的公路經常有武裝分子設卡,普通貨車根本不敢走。我聯系了在伊拉克陸軍的退伍朋友,他幫我找了一支有政府背景的安保車隊——每輛車配備防彈玻璃、衛星定位,司機都是退伍老兵。出發前,我又讓倉庫工人用阿拉伯語在車身寫上”中國援助重建物資”,這樣既能避免被誤判為商業貨物,又能獲得當地民眾的理解。
運輸途中,車隊在迪亞拉省遇到臨時檢查。我坐在副駕駛座上,攥著翻譯好的文件,用阿拉伯語和檢查站軍官解釋:”這是中國幫助重建摩蘇爾的設備,文件都齊全。”軍官看了看車身的中文標語,又核對了我們的通行證,揮了揮手:”中國朋友的東西,放行。”
當挖掘機最終開進摩蘇爾工地時,項目負責人握著我的手說:”我們找了三家貨代,只有你們敢接這個單子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在伊拉克,客戶要的不是最低價的運費,而是”我的貨物能安全到達”的確定性。這種確定性,來自你對本地規則的熟悉,來自你敢在危險路段趟路的勇氣,更來自你把客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的誠意。
三、文化橋梁:用”小細節”打通”大貿易”
伊拉克人常說:”我們的生意,是從一杯紅茶開始的。” 剛入行時,我不懂這個道理。有次去見一位伊拉克老客戶,我帶著翻譯直奔主題,談完合作就匆匆離開。結果第二天,客戶給我發了條消息:”你連茶都沒喝就想走,是不是不重視我們?”
從那以后,我學會了在每次見客戶前,先去市場買一包伊拉克本地的紅茶(最好是卡爾巴拉產的),到了客戶辦公室,先雙手奉上茶杯,聊10分鐘家常再去談業務。現在,我的辦公室里常年備著紅茶、椰棗和伊拉克傳統的”卡西姆”甜點——這些小細節能讓客戶覺得:”這個中國貨代,和我們是一伙的。”
去年開齋節,我給所有長期合作的伊拉克客戶發了祝福短信,還特意附上了手寫的阿拉伯文賀卡。其中一位做建材生意的客戶給我打電話:”我收到了20多家供應商的祝福,但只有你的賀卡是用阿拉伯文寫的,還畫了清真寺的圖案。”后來,他把原本交給歐洲貨代的訂單轉給了我——在他看來,”能尊重我們文化的貨代,才值得長期合作”。
四、未來:在重建浪潮中做”更懂伊拉克”的貨代
近年來,隨著中伊經貿合作的深化(2024年中伊雙邊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),伊拉克的物流需求正在從”基礎運輸”向”供應鏈服務”升級。越來越多中國企業不再滿足于”把貨送到港口”,而是需要”從工廠到工地的整體解決方案”。
這讓我意識到,伊拉克貨代的價值遠不止于”搬箱子”。我們現在開始為客戶提供”前置服務”:比如幫國內廠家做伊拉克標準的包裝改造(比如將木箱換成防潮的塑料箱,避免沙漠氣候導致貨物受潮),提前聯系好目的港的清關代理(甚至培訓客戶的伊拉克員工如何填寫報關單),甚至在巴格達、卡爾巴拉等重要城市設立臨時倉儲點(應對齋月、開齋節等節假日的物流高峰)。
上周,我剛幫一家中國新能源企業完成了一票儲能設備的運輸。考慮到伊拉克夏季用電緊張,我們特意為設備配備了太陽能備用電源,確保在運輸途中即使遇到停電,也能實時監控集裝箱的溫度和濕度。客戶發來消息:”你們連備用電源都想到了,這哪是貨代,簡直是’物流管家’。”
夕陽西下時,我站在倉庫的屋頂上,看著遠處底格里斯河泛起的金光。巴格達的天空依然飄著沙塵,但街道上的重建工地越來越多,中資企業的標志在樓頂格外醒目。手機里彈出國內客戶的消息:”下一批貨物什么時候能到?”我看了眼日程表,回復:”15天后準時靠港,清關文件已經提前寄給合作方,司機是退伍老兵,路線規劃好了三條備選方案。”
這就是我,一個伊拉克貨代的日常。我們在沙塵里核對單據,在檢查站磨破嘴皮,在危險路段趟出安全的路。我們或許不懂最前沿的物流科技,但我們懂伊拉克的泥土味,懂客戶的焦慮,懂每一次”安全抵達”背后,是中伊兩國商人最樸素的信任。
未來的路還很長,但我相信:只要伊拉克還在重建,只要中伊貿易還在流動,就會有像我這樣的貨代,蹲在倉庫門口,用阿拉伯語和搬運工核對包裹,用中文和客戶確認需求——我們是沙塵里的擺渡人,更是中伊友誼的見證者。
THE END
暫無評論內容